新闻中心

NEWS CENTRE

帮一帮400万家中国“沉默工厂” || 大视野
2024-07-08 丨阅读: 290

来源:秦朔朋友圈

曾经有过一个全球化的美好时节。

那时,很多发达经济体尽量把制造外包,外包尽量发到中国。中国因此成为世界工厂。因为有中国的工厂,发达经济体得以维持较低通胀,欠发达经济体得以体验较好生活。

这样的故事并未终结,但可能正在走向终结的路上。

因为无论发达还是欠发达经济体,对供应链安全,对供应链在岸化、近岸化、友岸化的要求,都在增强。这势必导致对中国本土供应链依赖的降低。

中国供应链,下一步在哪里?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出海就是新机遇之一。走出去,帮他们在地建链,输入我们的能力。

中国制造,能力究竟何在?

过去,我基本围绕品牌企业、制成品企业调研。从它们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从成本竞争力到创新竞争力的大迁徙。而在中国制造的能力构成中,有一个重要来源,就是承担配套的中小微企业。

人们常说,中国制造的一大优势是配套齐全。其实,不仅齐全,而且灵活,交付还特别快。零部件能力助推中国制造,不仅有成本竞争力、创新竞争力,还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柔性竞争力。

如同手机对摄像头的依赖,电动汽车对“大三电”“小三电”的依赖,机器人对高性能轴承的依赖,今天制成品的创新,很大程度上依靠零部件的创新。制成品的质量,是由最底层的零件,一层一层,向上集成、总成,最终达成。制成品越要体现自主创造性,对零部件厂商的要求越高。

每个中国制造的品牌背后,都有一批优秀零部件供应商。像汇川技术、恒力液压、先导智能、舜宇光学、均胜电子这样的零部件企业,也是中国制造的骄傲,只不过知名度无法媲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终端品牌。

按照官方口径,规模以上(指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)的中国制造企业有44.5万家(截至去年6月)。至于中国一共有多少家制造企业,存在各种口径,从300多万家到近千万家不等。万得资讯给我的数据是,中国大致有622万家存续的制造企业。

海智在线是一家总部在上海,聚焦中间品贸易的数字化平台,连接着70万家工厂。他们给我的数据是,中国规模以下的中小微工厂,大致有400万家。本文标题中的400万家“沉默工厂”,出处在此。

“从我们平台看,40%的工厂规模不到50人,近90%的工厂不到500人,大部分工厂的年产值在数百万到数千万。如果和大企业比,你可以说它们就是一个个的‘小作坊’。如果走进去,可能会看到老旧的机器上油漆斑驳;生产计划就用记号笔写在车间墙上挂着的白板上;甚至会发现用破洞的木板随意围搭起来的厕所,待客的茶水里则混杂着浓浓的机油味。但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毛细血管层面的供应链小节点,勤勤恳恳维护设备、搞生产,最在意的是生存,是接到订单,以及在满足客户要求后能完整收到货款。”海智在线创始人、CEO佘莹对我说。

我感到惭愧。这400万家工厂,我想不起来去过几家。

零部件不都在追求标准化、通用性吗?怎么还需要这么多工厂?

首先,中国的产业太全了,什么都做。比如光是机械工业,规模以上企业就有12万多家。机械通用零部件,包括紧固件、齿轮与电驱动、链传动、弹簧、粉末冶金、传动联结等,至少有七八十万家工厂。弹簧,规模以上企业大概只有小几百家,但在市场监管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有6万家以上。

其次,所有零部件中的80%都是非标零部件,即无法在市场上直接买到,要按需定制。只要产品迭代,设计上出现一点变化,形态、性能就会发生改变,就要重新定制。零部件的非标化、定制化属性,决定了这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,而是极具包容性和长尾效应,而且一层一层分解。

第三,在很大程度上,小工厂、小作坊就是零部件企业的恰当组织方式,越往底层越是如此。其组织特性是规模不经济。因为规模一大,管理费用和监督成本就会上升,就不再具有成本竞争力。对采购方来说,很多场景下的采购量是很少的,比如研发环节的试样,“小单快反”模式下的生产。大工厂因为量太少,做了不划算;还要定制,定制中还要反复磨合修正,大工厂也不愿意。

当我了解了这些情况,我想到了一个词:深不可测用它来表达中国供应链的高度细分化、能够包罗一切细枝末节的能力。

好了,不是有很多国家要阻截中国产品出口吗?他们可以这样做,但中国供应链这种深度的、非标零部件层面的能力,它们真的不需要?
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先简单了解一下2015年成立的海智在线平台。其使命是:让天下没有难造的产品,用中国产能服务世界制造。

平台的一边,是有加工需求的客户,它们把自己的技术需求以2D、3D图纸的方式发布在平台上;另一边,是有非标零部件加工能力的工厂。

海智在线用了9年时间建成了两个数据库,一个是需求侧的图纸数据库,里面有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买家发布的、用超过150个标签标注的零部件图纸;一个是产能侧的数据库,用超过200个标签对70万家中国小工厂的设备、产能、经验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描述。基于两个数据库,海智在线打造了多个AI工具,以及针对两边的服务体系(如在菲律宾建立的电话呼叫中心)。

通过这些工具和服务,中国小工厂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,与全世界的采购商进行商务洽谈和技术讨论,打破时空限制,跨越语言障碍(目前有27国语言版本),极大提升了其商务能力。

现在我们来看几个实例——

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半导体企业,在一款新电子部件研发初期发现,产品中部分精密零部件的设计难以在实际制造中实现,导致产品验证和优化过程受阻,拖累了整体研发进度。由于现有供应商无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,就找到了海智寻求帮助。海智借助图纸数据库,对企业的精密零部件进行了深入解构与对比分析,快速找到了解决方案。

一是为企业优化了零部件的结构设计,在确保高精度要求的同时,可以快速通过加工落地;二是为企业找到了更适合量产的机加工工艺方案,加快了最终产品的上线进度;三是匹配到了合适的中国工厂。由于和中国供应链的对接,该企业不仅确保了新产品在研发周期内可以实现快速验证,也解决了后期批量生产的技术问题。

2021年初,一家来自加拿大的品牌商设计出了一款特殊的智能药盒。他们希望这款药盒可以通过网络与手机APP配对,随后可以在APP上设置用药时间、种类和提醒,方便人们及时准确用药。品牌商在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时,侧重于打磨产品外观和功能创新,无法向工厂提供能实际落地生产的加工图纸,工厂也无法直接从设计概念上理解企业的制造需求。产品迟迟不能落地。海智为品牌商的产品图样设计了可落地制造的工程图纸,顺利完成了符合功能设计和外观要求的打样,通过工艺与结构优化选择了更符合环保要求的加工材料,最终为品牌商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供应链组合,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产品交付。加拿大品牌商成功将创意概念快速转化为了产品,还通过中国供应链节约了超过30%的成本。

智能药盒

2022年,美国有一所大学专注于仿生假肢研发的研究所,在研发轻型动力外骨骼技术产品时,对关节处零部件提出了极高要求,涉及到技术精度、质量、高品质表面处理、成本、交货效率等多个条件。由于现有供应商无法完全满足,研究所自身也缺少开发高质量供应商的资源与经验,于是找到海智。海智用大量数字标签,建成了订单画像,然后从产能数据库中,找到了所需的具备五轴加工能力的工厂,并高质高效完成了产品落地生产。

在海智在线,我看了很多像上面这样的脱敏过的海外订单,发现了订单的一些特点:

1、多部件多工艺。比如客户要开发新产品,涉及的部件很多,而且包括机械加工、铸造、塑胶成型、紧固件等多种工艺。中国供应链就很适合,因为几个工厂一组合,就能协同完成。

2、多产品小批量。比如有的订单是多产品的组合,单个产品则是小批量。中国供应链可以一站式解决。

3、创新型产品。比如一些产品具有开创性,起步阶段在其本土很难快速找到零部件供应商,中国则“什么都能找到人造”。

4、工艺优化。比如有的产品原来是用3D打印,但无法量产,平台对客户图纸进行优化后更改为机加工工艺,就具备了量产条件,且成本大幅度降低。

全世界到底需不需要中国供应链?能不能离得开?结合之前对中企出海的调研,我的结论是:

——美欧市场对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总需求额有所降低,但订单数量并未减少

需求额下降,是因为一些欧美零售商、品牌商为减少对中国依赖,宁可多花10%的钱也要从别的地方采购,当然前提是别的地方能造。订单数量不减甚至反增,说明欧美中小企业还是优选中国供应链,同时对创业公司和创新产品来说,中国供应链仍是最好的支撑。

——墨西哥、土耳其、越南、“一带一路”等市场从中国进口中间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。

美欧市场自身的生产成本很高,部分中间品还是要进口,现在它们的订单大量转移到墨西哥、土耳其、越南等国,但这些地方接单后,不少又转给中国。且它们的成本上升很快,如墨西哥的劳动力综合成本已是中国的2倍多。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海智在线在菲律宾的电话呼叫中心人员,看到客户在线发布了需求后,会和客户电话联系,告知客户如何操作,寻找中国小工厂。有的客户以前采购5个零部件,有的给中国,有的给越南,有的给墨西哥,现在发现中国平台上生成的价格最低,就决定全放在中国得了。

……

这就是中国的非标零部件能力。它由400万家“沉默工厂”里的工厂主、厂长、主任、线长、班组长、工程师和工人打造。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,他们默默工作,默默承受,多快好省,不可或缺。

我不仅看到了“中国非标零部件能力的全球化”,还看到,在国内大循环中,这种能力也在扮演重要角色。

一家国家级综合研究所,要研发一款直径为两米、重达一吨的全变径水下产品容器。由于产品结构复杂,每个零部件都要单独定制,传统工艺方法难以应对。

海智对产品进行解构并与图纸数据库对比分析后,给出了结构调整方案,确保产品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更易于加工;再利用工厂的数据库资源,快速找到了位于河北沧州,具备大件铸造、龙门加工、3D扫描尺寸检测、探伤等专业能力的多家工厂,并通过智能供应链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制造。全变径水下产品容器的制造难题顺利解决,也为研究所未来开发更复杂产品和进行生产时,提供了经验与信心。

一所大学的创新中心,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力学密闭特种敷料,在骨科创伤治疗中,不仅能预防和治疗开放性创口的并发症,还能简化治疗流程并降低术后风险。

由于缺乏产品制造的实际经验,构想转化为实际产品时,遇到了产品弹力不足、脱模困难等问题。海智一是为产品选择了具有更长使用寿命、更高市场认可度的弹簧钢设计方案;二是为高精度冲压模具、热处理工艺控制、表面镀镍等多种复杂需求,快速精准地匹配了对应的工厂进行加工;三是针对医疗产品未来的大规模应用需求,提供了成本更优的塑料加工方案。最终,这一创新的医疗发明成功落地,填补了国内外在骨科创伤治疗领域的空白。

在听佘莹团队讲述时,一个我一开始有些怀疑的问题得到了化解,就是这些看起来远远谈不上“高大上”的小工厂,真能做出定制化、高品质、创新、往往需要和其他小工厂有更多协同的零部件产品吗?

答案是在听的过程中自然浮现的:

1、这是熟能生巧、长期专注、“干中学”的结果;

2、这是“人人想当老板”,产生了知识扩散的结果。从大厂辞职创业的,小厂之间跳槽的,令到新的有经验的小工厂越来越多,卷价格,卷定制化能力,卷服务,卷出了难以匹敌的竞争力;

3、这是协同便利的结果。比如擅长A工艺的小工厂,很容易在产业带附近找到擅长B工艺的小工厂,它们是两家企业,但协同起来就像一家企业的两道工序。块状经济(簇群经济)下的短链协同,极具竞争优势。由于互联网,现在这两家企业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,但依然能够协作。

说到底,中国小工厂就是有能力,把非标零部件这件事干好。

看这些小工厂的案例,让你不能不产生一种神奇感:

一个普通话极不标准,自己又当操机工又当送货员的小老板,用碳纤维新材料做民用消费品。现在,他们开始服务海外摩托赛车的仪表外壳,通过模压成型的工艺,跃迁到了高附加值的领域;

汽车刹车安全设备的制造链中,往往是一层一层下发,从主机厂到一级供应商,到二级供应商,到三级供应商,最后到做汽车里面最薄的小刹车片的小工厂。工厂看起来很简陋,但真的可以生产出通过严格检验的刹车片;

一个原来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工厂,现在做了航空领域的储水设备内胆;

一个做煤气灶、打火灶的小工厂,曾经的最大梦想是给方太一类的大公司做打火灶,现在开始服务海外的柴油发动机客户。

为什么是这些中国小工厂?因为零部件加工,是一种可以从A产品到B产品到C产品,都能借用、转用、集成使用的能力,再加上中国人极为擅长的“订单为王”,即客户的要求再复杂也愿意全力满足,就能做出一些超越过去一般产品的新产品。为了生存,必须超越自己,必须跃迁!

至于他们传统的那些优势,无需多言。仅举一家深圳的工厂主所言为例——

“我觉得‘战友’这个词更适合形容我与客户的关系。创新行业产品迭代快,经常遇到特别急的需求和现场改造的情况。只要是我咬咬牙也能做的,我都会接。有十几次,都是下午4、5点客户给需求,凌晨做完就要发快递,顺丰都不来收货了,我们就亲自拉到站点去寄。有次客户企业的董事长都给我打电话说,‘哎呀,你不要每一个急件都接,你也考虑下自己不要太辛苦。’”

行文至此,让我做一下总结:

1、至少到今天,在全世界任何地方,都没有中国非标零部件供应链这样规模的朴素的工业奇迹。如此完整、深邃,供应链大网的每个节点,又有可能在客户越来越复杂化、个性化的订单驱动下,再裂变出新的节点。

2、表面看是供应链,实质是知识、经验和奋斗精神的累积。也因定制化,小工厂不可能一成不变,要不断超越自己。供应链慢慢向着创新链迁移。

3、数字技术、数字化平台,为中国小工厂赋能,增强了和需求端的连接,插上了科技的翅膀,能飞出去,“零部件供应链出海”方兴未艾。

中国供应链当然正在遭遇挑战,老钱越来越难挣了,可是凭借能力,还有挣新钱的机会。

第一种新钱,是整个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后,越来越多企业、组织有了更多的创新设计,对零部件的材料、工艺、制造实现,有了新的要求;

第二种新钱,是海外新兴市场在发展本地供应链的时候,由于技术的代差,很需要中国非标零部件能力的支持;

第三种新钱,是海外成熟市场所需要的,复杂的、一站式的、多工艺多产品必须协同完成的订单。

“下一个中国”,怎样才能还在中国?从非标零部件视角,就是要在传统的性价比和速度优势之外,努力去赚更难的、需要更复合、更复杂服务的钱。这也要求中国小工厂的科技能力、数字化能力有更大提升,从而把世界的工人、世界的工程师、世界的服务生的角色,做得更有技术和know-how的含量。

文章最后,让我回到标题,帮一帮400万家中国“沉默工厂”。

为什么?

佘莹说:“不久前我的一个合伙人去越南,回来告诉我说越南跟7年前完全不一样。她在越南最小的机加工工厂看到了几个特色:首先,越南20人以内的小工厂大量是直接服务大公司在当地的大厂;其次,他们有自己的工业母机和装备作为可选项,他们的小作坊往往也是买德国、日本的进口设备。他们还做5S管理,且有60%以上的工厂有可以讲英文的员工。”

这意味着,别人也在进步,而且进步很快。而从自身看,中国小工厂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面对订单客户的谈判权力较弱,在价格、账期、付款方式等方面备受压制;此外也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、年轻人不愿进工厂、环境相对简陋、提升员工素质的方法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。

“我们也经常思考,中国工厂、中国工人的下一个40年,会是怎样?”佘莹说。

客观地看,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是有感情和认识的。中国构建了“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-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-万家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-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”这样的梯次,并有相应支持政策。我也发现,中国机械工业早在“十二五”期间对基础零部件就有规划和部署,一直没有中断。

目前,中国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,其中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.2万家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。

但最底层的,往往是最脆弱的,最容易被忽略的,也是最需要阳光雨露的。

我们的很多政府,眼里都是大品牌,忙着给它们定制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补贴,金融机构也紧跟其后,嘘寒问暖,甚至倒贴(即某些大企业的存款利息高于银行给其的贷款利息)也不在乎,反正可以向中小企业“转嫁”。不要以为,非标供应链的中国小工厂就像岩石一样牢固。它们也可能是风中的蜡烛。

我自己,去过的品牌企业、标杆工厂很多。我和海智在线、黑湖智造等服务小工厂的平台相约,要花点时间,走进中国的“沉默工厂”。

有一种似乎是专属的勤勉、不服输和服务精神,在它们身上流淌。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决定灿烂,无论是束缚与希望交织,苦累与黎明交汇,它们山无遮,海无拦,只要累不死,只要垮不了,就还是在前行。也没有别的路好走,还是自己熟悉的路,更靠得住。

400万家中国小工厂,需要我们关注的、温暖的目光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

联系我们

电话:13560189272

QQ:1536490903

邮箱:1536490903@qq.com
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201号金泽大厦808室

分享与关注

长按保存

  • 首页

  • 案例

  • 电话联系

  • 联系我们